遺產類別:傳統醫藥
遺產級別:省級
遺產編號:第五批Ⅸ-18
申報人/申辦單位:陳鵬(勉縣)

陳氏接骨技藝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清代道光初年間。已有六代傳人,第六代傳承人陳鵬受中醫文化熏陶,承祖傳接骨“摸”、“捏”、“按”等獨創絕技,結合傳統醫學技法主要方法有:

(1)、接骨診斷法:以望、問、聞、切等傳統中醫方法,判斷操作部位,詢問受傷原因,察看受傷體位,傾聽有無骨摩擦音,根據受傷經絡部位采取相對應治療的手法和措施。

(2)、小夾板固定法(以橈骨遠端骨折為例):
根據骨折部位及程度,采取不同的固定方式,分別在骨折的遠端、近端、橈側、尺側適當位置放置壓力墊將其固定在夾板上,如遇尺側莖突未骨折則不用尺側夾板,在硬紙楹外繃帶包扎吊帶。

(3)、骨折復位用藥法:
骨折復位后及時敷用陳氏自制敷膏,兩天換一次,根據患者用藥后反應癥狀,酌情加量或減量某一種成份的藥劑量,結合自行研發的“接骨消腫散“和”外用傷筋藥水“,輕者三天、重者一周即有明顯療效。

陳氏接骨技藝是祖傳的傳統中醫手法,進行診斷接骨,用祖傳秘方研制的“接骨消腫散”和“外用傷筋藥水”通過外敷并輔以康復功能鍛煉進行綜合治療的接骨技藝。陳氏接骨是以祖傳的傳統中醫手法,通過手摸心會、拔伸牽引、旋轉屈曲、提按端擠、搖擺觸碰、擠捏分骨、折頂回旋、推拿按摩、夾板固定、涂敷膏藥、功能鍛煉等十一個方法步驟進行診斷接骨治療,用祖傳秘方研制的“接骨消腫散”和“外用傷筋藥水”外敷,并輔以康復功能鍛煉進行綜合治療的接骨技藝。

陳氏接骨手法具有簡、便、廉的特點,具有傳統中醫學的研究價值及地域醫療文化的財富價值和經濟適用的普及推廣價值,為傳承、發揚和壯大陳氏接骨技藝在第六代傳承人陳鵬及各方共同努力和帶領下1993年興建勉縣骨傷科醫院,2008年地震災后重建,陳氏家族采取自籌、集資、貸款等方式對骨傷科醫院進行重大擴建,目前勉縣陳氏骨科醫院是陜南地區唯一的一家二級中醫骨傷專科醫院,醫院現有床位160個,配置有康復中心和技藝傳習所定期開展傳習活動和學術研究培訓學習場所,2012年在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院的指導下陳氏家族自創的“接骨消腫散”和“外用傷筋藥水”獲陜西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生產批號并投入臨床使用,被患者稱之為“西醫萬元難治,中醫千元痊愈”之評價,被老百姓稱之為“窮人醫院”美名,陳鵬個人多次被評為縣、市醫務先進工作者等諸多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