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話:029-68968050 手機:13991232999
郵箱:fyccsx@126.com
地址:陜西省西安市雁塔區灃惠南路杰座廣場2203
編者按:今年九月,“大匠至心”非遺傳承發展杭州沙龍成功舉辦。歷屆“大匠至心”杭州沙龍議題均聚焦非遺保護熱點,為非遺保護提供科學方略。今年的主題圍繞“共筑·人類共同體,共促·社會可持續發展,共享·健康品質好生活”,多維度,多視角展開探討交流。在做好防疫前提之下,本屆沙龍依托互聯網技術,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研討交流跨越國界。來自海內外專家學者相聚在無限空間中,碰撞思想的火花,讓實踐驗證理論,讓案例佐證實踐,共同推進非遺的賡續傳承。基于此,將陸續推出本屆沙龍的系列觀點論述。
本期嘉賓:邱春林
中國藝術研究院工藝美術研究所所長、研究生院設計系主任
紫砂研究院院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我今天簡單談一談“手藝人該不該捍衛主體性”這個問題。主體性是一個哲學概念,我為什么要關注手藝人主體性呢?在非遺保護進程中,社會也是處在快速發展變化當中,當前已經迎來以人工智能、大數據、生物工程、量子工程等為代表的第四次科技革命。這些對手藝人對工藝的選擇有沒有影響?
去年我參觀粵港澳大灣區博覽會時看到那些雕刻類的產品精致得不得了。稍微一問之后,發現手藝人使用雕刻工具之先進程度超出我的想象。來自日本和臺灣地區、深圳生產的各類高頻率電動雕刻工具,在南方工藝美術界被普遍使用。使用這些、高頻雕刻工具不僅僅在產品外觀上改變了傳統樣貌,現在的玉雕、石雕、核雕等產品大大提高了精細化程度,當然也使得過去的一些繁難工藝變得簡單易行。我就想,如果按照這種趨勢發展下去,手藝人是不是會轉變身份,變成一個個現代高科技支撐下的產業工人?
新技術、新工具下人的主體性問題
現代科技賦予工業生產技術以高度客體化,技術的實體因素和工藝流程被抬到至高無上的地位——這已有一百多年歷史了。大工業化自然能解決手工勞動的偶然性、個性化和差異化,以及提高生產效率,實現產品的標準化。從這個角度看,機器反過來有了一定自主性,人反而喪失了部分主體性。在如今這個時代新技術革命的發展趨勢是要在生產和服務環節盡可能地取代人,人只有在人工智能的研發和維護環節才能維護其主體地位。
手工藝等同于傳統工藝嗎?
手工藝是不是一種被高新技術揚棄了的傳統工藝?我認為,手工藝生產中的技術性質包含著傳統工藝,但又不完全是傳統工藝。手工藝的發展步伐從未停滯不前,相反,它一直是與時俱進的。至少從清末以來,手工藝生產就一直沒有屏蔽現代科學技術成果的應用,它使用的加工工具、材料處理工藝、工藝流程等都發生了很大變化。特別在1949年之后,手工藝全行業早就演變成為了半手工、半機械化生產方式。剛才發言的這位談中醫藥保護的非遺傳承人,他們工廠也是借助現代實驗技術把傳統中醫藥的藥理弄得清楚明白。所以傳統工藝與現代工藝的融合這是手工藝發展的歷史和現實,我們必須正視這個客觀現象。我們不能把手工藝想象成停留在某個古老歷史時空中始終不變的事物,不能籠統地把手工藝完全等同于傳統工藝,而應該看到手工藝的發展進程中一直存在有選擇的開放性,只不過它的開放和激進程度難與新興產業相比。
手工藝的主體性
手工藝之所以對高新技術的開放性是審慎的,也就是有選擇性的,這跟手工藝要保持行業本色有關,與手藝人要保持主體性密切相關。
重新回到手工工藝的本質來看,手工工藝既有技術實體性因素,也有非實體性因素。手工工藝的技術實體因素就是指生產工具。工具是作為某種技術的凝結物。在聯合國保護非遺公約中為什么要把“相關工具”也列為保護內容?大家有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說明手藝人掌握工具是非常重要的,離開凝結著技術的工具,非實體性因素也很難發揮出來。一個手藝人赤手空拳,當然也許可以展示一部分身體機能,但要生產更精美、更有文化的用器就很難做到了。如果有簡單工具或簡單機械這種實體性因素的幫助,人的體能、雙手的靈活性、身體的協調性等等都更充分發揮出來,變成人的創造力。
從目前情況來看,手藝人賴以謀生的相關工具,既有簡單工具、簡單機械,也有靠手工操作的小型電動工具,靠人為設置的窯爐、拋光機、烘干設備等等——這就是現實,目前活態傳承著的有一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在當下的工藝性質就是如此,是傳統工藝與現代工藝的耦合,這才是當下的手工藝“面目”。
但承認手工藝的現狀,是否就應該任其無限制地演變成全自動化生產呢?當然不是,我今天講的目的就是要提醒手工藝人重視其在生產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問題。
手工藝人的主體性主要體現在人在生產過程中的自主權、主動權,其中就包括對機器工具的掌控權。手藝人的勞動是讓原本已經物態化的技術工具與主體能力相遇合,物態化的技術就是工具、機械、電動工具,這些東西人不使用它,它所凝結的技術力量是發揮不出來。工具和機器只有與人的智慧和人的身體能力相遇合,才能幻化成個體的創造力;有創造力的加工能力才會是真正的手工藝的生產力。所以,手工藝的非物質性要借助于技術的實體性因素才能展現出來,它是一個重新被“人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原先看似很標準、很客觀的技術因素都因人而異地變成個性化、差異化的手工技藝。因為相同的工具、相同的可操作的機器在不同人手里,“人化”過程不一樣,效率不一樣。比如,假如讓我來用電動雕刻工具,即使把當今最先進的高頻電動雕刻刀給我(使用),我也不會產生生產力,說不定會產生破壞力。這就說明“人化”過程中包含了很多今天要保護的非物質內容。
手工藝作為一項技術活動,其核心就是要讓客體技術工具與主體能力相遇,依靠頭腦和身體高度協調性來釋放人的創造力。在這個過程中,手工藝人的主體性和手工藝的行業本色,主要體現在它的非物質性上。
手工技藝的非物質性
大工業自動化生產的工藝流程中,人的主體性因素被減到最低。不可能說我今天體能差一些,或者不高興了,就按照自己的意愿造。在流水線上肯定是統一標準,偏離這個標準生產就可能中斷,產品也可能就是次品。
手工藝技藝與生產者的心腦、四肢、情緒、知識水平、審美趣味、個人意志等等相關,造成了種種差異性、偶發性、個性化特點,也形成了它的非物質本質。手工技藝的內驅力多樣,心腦作為中樞必然是指揮著雙手,但有時候技藝也來自于長期訓練形成的肌肉記憶,通常表現為下意識。如一個熟練的手藝人拿起錘子下錘的精準度,依靠肌肉記憶。此外還必須有體能,體能不行,手工技藝也談不上,因為手工勞動必須要有持續性、耐力以及身體的協調能力,包括頭、手、身體,甚至四肢的協調。過去玉雕行業俗話講“五頭抱一頭”:用頸、脖子、下巴、雙手、雙腳、肚子抱著一塊玉石去就砂砣,這就包括身體高度協調能力和行為的精準度。另外,還要有靈活性,即遇到突發問題,解決問題的靈活性,這就是所謂的靈機一動或訣竅、絕活。
手工藝生產允許,也必須是邊設計,邊調整,多次反復。手工藝生產必須要調動智力、情感和身體的綜合機能,必須協調心腦和肢體,才能走完整個工藝流程。因而,匠心也是重要的非物質文化內容。所以,為防止手工藝淪為自動化工業,手藝人除了要在使用電動工具和機器時保持掌控力、自主性之外,還要有意識地保持手工生產邊設計、邊制作的生產方式,即避免設計與全自動化生產完全分離的大工業化做法。
保持手工藝的本色,要重視發展手工藝的美學品味。手工藝生產既然是個性化、差異化的情緒化勞動,有偶然性就必然會出現有瑕疵的產品。從1949年到1989年,這段歷史手工藝的外銷產品的質量和標準都模仿工業化產品標準來制定。今天又重新回到回到個體化生產的時候,就應該重視手工藝文化建設,在面對偶然性帶來的產品瑕疵問題上要形成一種審美態度,建立一種手工藝的批評話語。比如現在在都市家庭和民宿中很流行使用粗陶、粗瓷用器,粗樸的竹木用器等,它們看似都帶有瑕疵,但恰恰有瑕疵的這些才是美的,讓人憐惜的。工業產品的精致和手工藝品的“自然”越來越拉開距離,手工藝在拉開距離的過程中才找到自己的本色。這種本色恰恰是手工技藝的非物質性所帶來的文化和審美的多樣性。
手藝人的抉擇
總之,手藝人可以去嘗試,可以去應用新工具、新技術。只要新工具、新技術還不足以達到取代人的地步,只要是對人的主體性還不足以產生顛覆性的影響,我覺得手藝人可以自主的、自如的決定自己的勞動節奏,勞動效率,可以提升心腦和雙手的能力。
未來各種帶著智能的工具會融合到手工藝生產流程當中,技術的實體性因素會在手工藝生產當中變得越來越突出,這就是危險到來。手工藝人的群體自己本身要有警覺性,要有身份定位。是要變成一個現代產業工人,或是擁有后工業社會工廠的企業家,還是要做一個手藝人,手藝人自己要有抉擇。我覺得人人都有自主選擇權,不該存在道德綁架。如果選擇做一個手藝人,那么利用現代科技時自己要有一份警覺心:我要讓它成為我雙手和身體的延伸,僅此而已;使用它,目的是為了發揮個體更大的創造力。如果你的出發點是這樣,我覺得就容易保持一個手藝人的主體地位。
(根據發言整理,僅為嘉賓個人觀點)